北京一号小卫星遥感数据在北京市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得到综合应用,创建了集准确性、时效性、便捷性于一体的政府业务管理模式,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。 在国土资源管理中,利用北京一号小卫星遥感数据,结合地面调查,创建了“月清季累”的工作模式,即将年度一次性土地变更调查分解到各季、各月中,及时掌握土地利用及其变更现状,加强了北京市对土地利用的监管,并已在北京18个区县全面应用。同时,首次采用卫星多时相数据开展出让土地动态监测,保障了土地“批后监管”的及时性和全面性,有效震慑了占地屯地的不法行为。 在农业资源调查统计中,采用了农作物面积快速统计与地块级精确统计相结合的方法,创建了以遥感调查为主、地面调查为辅的新型统计工作模式,有效解决了传统人工统计方法层层汇总、逐级上报可能产生的瞒报、虚报、漏报等问题。在2007年农业调查统计工作中,建立了全市冬小麦耕种面积统计数据库,数据精确到每个地块,实现了从“报什么是什么”向“是什么报什么”的转变,使统计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。 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业务应用中,结合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和建委、规委、政管委、文物局等相关业务需求,开展了城市执法管理应用研究。发挥北京一号小卫星灵活快速的监测优势,将原来完全被动依靠群众举报、执法人员现场核查的传统监管模式,转变为主动利用卫星定期观测、依据科学数据现场核查执法的工作模式。 在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方面,开展了全市地表河湖水系及湿地动态监测、水土侵蚀调查、森林资源统计调查等12项工作,充分显示出北京一号小卫星高效率、低成本的优势。
林业:森林和草原火灾卫星遥感监测
卫星遥感技术在及时获得大范围火灾活动情况方面,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自“八五”以来,承担并完成了一系列林火防治方面的研究,如西南林区火灾监测评价、森林大火灾情快速评估系统、国家森林火险预测预报系统、中国热带林火卫星遥感监测与管理系统等。通过综合运用卫星遥感、地理信息系统、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等技术,对国家级和区域级的林火监测和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,特别是在森林火险预报、林火卫星监测、林火信息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,形成了实用化的运行系统,在历年林火监测中及时提供了相关信息,为林火防治与扑救提供了技术服务。 自1994年始,农业部开始应用卫星遥感资料,对内蒙古及其毗邻地区的草原火灾进行监测试验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,目前已形成了以EOS/MODIS卫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、以3S技术为支撑、适用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火灾预警、监测和灾情评估系统,并已业务化运行。草原火灾实时监测报告及实时反馈信息表明,卫星遥感监测草原火灾具有实时、高效、准确的特点与优势,可在卫星过境40分钟内,判定草原火点,确定火点地理位置,测定明火及过火面积,并预测火势扩展方向,火点监测准确率达90%以上,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草原火灾造成的损失。
海洋:海水水质遥感监测
随着海洋经济所占国民经济总产值比重的提高,海洋近岸水污染越来越严重。传统的海洋近岸水质监测方法,由于空间覆盖面积小和观测频度低,已无法满足需求,迫切需要利用遥感等高新技术对海洋近岸水质实施监测。为此,我国建立了海洋近岸水质遥感实时监测和信息快速报送系统。该系统可自动接收多颗卫星数据,并提供水质分类图像、水温、悬浮物、赤潮和水体污染状态等信息,并通过互联网把信息实时上报给相关政府部门。系统已重点对浙江省和上海市海洋近岸区域监测了两年。 该系统成功发布了27次有害赤潮及水质异常警报,出版了24期月水质分类变化图和4期水质变化趋势报告。数据显示,卫星遥感监测方法的费用仅为传统方法的1%,但监测频率是传统方法的100倍。由此可见,利用卫星遥感对海洋近岸水质进行监测既经济又高效,应用前景广阔。
20世纪70年代,遥感技术开始应用于考古,即通过传感器对地表及地表以下考古遗迹进行远距离的观察、探测,将获取的信息用于考古研究。 秦始皇陵是遥感技术应用于文物考古的一个成功范例。科技人员应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,精确测定了秦陵的现状图、影像图、俑坑军阵位置图等;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精确测定了各类兵马俑、兵器的立面图、等值线图;用航空遥感技术探测了地下文物的分布,发现了秦陵内外城长方形双重城垣的存在并测定了其范围,同时研究了地质条件对地下文物的影响。 (责任编辑:admin) |